呂復[明太祖朝太常卿]

呂復,號易窗,諡文恭。江西興國人,是明初為搜采元史資料及編纂《元史》付出過艱巨勞動、立過汗馬功勞的史學家。由於種種原因,卻一直鮮為人知。 呂復功敏篤學,才華出眾,精通易、詩、三禮(即《儀禮》、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),文史知識淵博。

基本信息

呂復(1332——1394),字仲善,號易窗,諡文恭。江西興國人,是明初為搜采元史資料及編纂《元史》付出過艱巨勞動、立過汗馬功勞的史學家。由於種種原因,卻一直鮮為人知。 呂復功敏篤學,才華出眾,精通易、詩、三禮(即《儀禮》、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),文史知識淵博。

元末,劉基出遊訪賢,曾到興國專訪過呂復,但呂復不願為元統治者出仕效勞。直到明初,才由開國文臣之首、大文學家宋濂及謀士劉基薦舉為國子典膳。 朱元璋即位後,立即詔賢編纂國朝《元史》,命宋濂為修纂總裁。

昔年采史過燕山,偶把丹青寫壯顏。

冠帶初更新典禮,儀型應勝舊朝班。

駿南郊祀嚴齋敬,使謁皇陵奉祭還。

白雪滿頭嗟老矣,龍鱗無復得重攀。

這首收錄於《興國縣誌》,題為《題真》的詩,是明初一個叫呂復的人寫的。

呂復,字仲善,興國縣南隅(今瀲江鎮南外村)人,因修元史有功,官封太常典簿。《題真》詩首聯“昔年采史過燕山,偶把丹青寫壯顏”,追思的即是當年為修明史,遍訪燕地的舊事。

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注重從元亡的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,在滅元建明後的當年,即明洪武元年(公元1368),就下詔編修《元史》。洪武二年(1369) 二月初一丙寅日,在南京的天界寺(今南京朝天宮東)正式開局編寫《元史》,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,宋濂、王禕為總裁,征來山林隱逸之士汪克寬、胡翰、趙塤等十六人參加纂修。明朝初年著名文學家宋濂是《元史》的主要負責人。

這次編寫,自二月至八月就結束了,僅用了188 天的時間,便修成了本紀37卷,志53卷,表6卷,傳63卷,共159卷。這次修史,是以大將徐達從元大都繳獲的《元十三朝實錄》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《經世大典》為基礎編撰的。

這次修史,唯缺元順帝一朝三十六年的史料。左丞相李善長向朱元璋奏明這一情況,朱元璋即下詔:“史不可以不就也,宜遣使天下訪求之。”於是,決定挑選有才名的十一人為“採訪使”赴全國各地徵集有關史料。

這次資料蒐集最主要的兩個地方是作為元大都的北平(北京)和重鎮山東,必須選個精幹、得力、細心、責任心很強的人去才行。“北平乃元主故都,其文獻必有足征者,非精練博敏之士,未易以集其事。”《元史》主修官宋濂選中赴燕魯兩地的就是在國子監任職的呂復。

呂復應薦後,於洪武二年八月至北平。到北平後,呂復遍訪都市鄉野,足跡遍及燕山大地。凡詔令、章疏、拜表、奏請,包括當時不能公開的宮中隱諱等均予采輯。用蒙古語,或其他番語寫成的資料,則全部令人翻譯過來歸檔。不見之公文的時政善惡,民俗歌謠,以及忠孝、戰亂、災祥等資料,有的流傳在民間,有的被刻於碑碣,有的存在於儒者個人文集,所有這些,呂復皆悉心採集,不敢遺漏於萬一。至當年十一月,呂復在北平蒐集到的資料有八十帙,所拓碑文有四百通。呂復用名貴的高麗紙把這些珍貴的資料包封起來,並借中書省的官印蓋上,以作標識,以示珍貴,及時運往南京。

北平資料蒐集完成後,呂復又馬不停蹄轉赴山東。趕到山東時,正值隆冬,大雪紛飛,雪盈三尺,江河冰凍。呂復冒著嚴寒,駕著牛車,摸索著前進,一呼一吸之間,冰霜就凝結在鬍鬚上。呂復就這樣在冰天雪地中走了二十四天,才到達濟南。至洪武三年正月,呂復在山東共蒐集資料四十帙,所拓碑文有一百通。也是照北平的做法,用高麗紙封包,借蓋中書省的官印,運回南京。

根據呂復等十一人所徵集來的史料,宋濂等於洪武三年二月重開史局,編成《續元史》四十八卷。

“順帝一紀,卒得為完書,皆仲善之功無疑”。(宋濂《呂氏采史目錄序》)呂復因采史有功,升為太常典簿,官秩正七品。不久,又提拔為太常寺丞,正六品。呂復歷官二十餘年,官至太常卿,正三品。死後謚為“文恭”,被列為名臣,祀為鄉賢。

相關詞條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